娱乐圈里多少风云明星,不过昙花一现。可赵本山,这位靠着“东北小品王”打下江山的传奇人物,稳稳建起了一个横跨影视、剧场、直播等多个领域的“本山帝国”,堪称娱乐圈的商业奇迹。然而,在这庞大的体系之下,似乎少不了“大企业病”的隐现:人员超标、管理复杂、核心成员流失……而这一切,似乎正在为未来埋下隐患。
本山传媒:赵本山的“百徒江湖”
作为本山传媒的掌舵者,赵本山不仅是笑点输出的担当,也是这颗娱乐业巨星之下的“千手观音”。从鼎盛时期的百徒齐拜,到现如今遍布全国的刘老根大舞台,赵本山可以说实现了“笑点经济”的顶点。
据报道,赵本山如今的实名弟子多达110余人,这还不算弟子的家属和搭档们,再加上遍布全国的剧场、影视基地和其他产业链,其人员规模可谓惊人。而从本山传媒的架构来看,核心管理层的配置甚至达到了一家中型企业的规模——包括多达11位副总裁,比如那位“吃九个元宵”的张家豪。
张家豪,这位曾是赵本山的保镖、后转任管理层的“大内高手”,早已成为本山传媒运作的一个重要齿轮。然而,从他因为吃多了元宵住院并感叹“健康才是第一位”的事件来看,我们也能窥探出本山传媒背后那些略显无奈的细节:拼命工作、压力山大。富贵如张家豪,也没逃过“元宵之劫”,难免让人感慨,荣华富贵背后的健康话题总在刺痛人心。
本山“副总裁团”:光环背后的危机
张家豪的“元宵惨案”或许只是个笑话,但本山传媒的复杂人员架构却是个现实问题。从副总裁到演员,甚至连赵本山自己的后代——赵大牛,都已经成了这艘大船的核心乘客。大舞台之上,赵大牛是众师兄弟们毕恭毕敬的“C位”,未来的接班人身份呼之欲出。
然而,这种“家族式接班”的安排,放在娱乐行业来看似乎并不那么让人乐观。一方面是赵本山的帝国逐渐失去原来的活力,另一方面,本山传媒内部也在上演人员流失和财富分化的剧目。曾经跟赵本山合力打造经典作品的搭档范伟,早在十多年前就因发展受限另择高枝;先锋演员高秀敏也因多方原因出走并创办了自己的影视公司——可惜天妒英才,未能延续光辉。如果说这只是正常的职业发展,那么近年来,连不少弟子也转行直播带货,试图在源源不绝的本山链条外寻找机会,无疑显示了系统内资源分配的紧张和基层团队的疲态。
本质上,本山传媒的辉煌,更多依赖赵本山这一绝对核心人物的个人魅力与号召力。但时间不等人,曾经作品中的“老村长”,如今也得操心养生的问题。当赵本山逐渐将权力移交到下一代时,这个靠强人治理起家的帝国,是否还能有长久的生命力?
“抓破头赚每一分钱”:本山弟子们的尴尬现实
赵本山的徒弟们,或许曾享受过小品黄金时代的辉煌,但在流量时代到来、影视市场格局重塑的今天,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在黯然面对“人到中年”的困境。据王小华(《乡村爱情》中“小蒙娘”的扮演者)透露,本山传媒的收入分配相当严格:剧场演出和拍戏都有报酬,但普通时间的工资并不固定,因此不少弟子都选择了做兼职主播,比如谢广坤、赵玉田、王老七等人。
直播间的热闹固然能短暂缓解财政压力,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本山传媒这艘大船上的“经济危机”。即便赵本山身价早已达两三百亿,也无法顾及每一个弟子的口袋。“人死了钱没花了”,赵本山小品中的经典台词,似乎还真的成为了他这群徒弟的真实写照:徒弟有名无实,师傅却赚得盆满钵满。
明日黄花?本山传媒的未来之路
如今,面对新时代潮流的冲击和观众口味的变化,本山传媒该何去何从?赵本山的选择是“走出去”:春节期间,他亲自带领弟子们远赴海外演出,试图开辟新的市场。然而,异国他乡的尝试不仅未见成效,甚至让赵本山付出了“扭伤腰”的代价。这背后折射的不仅是市场拓展的困难,更是传统娱乐产业在存量市场中的步履维艰。
作为创始人,赵本山无疑是本山传媒的灵魂,但这也成为它最大的局限。依托于单一核心人物的品牌价值不可持续,而那些离开赵本山独立发展的“高秀敏”“范伟们”,实力虽强,却终究不足以撼动老牌势力的统治地位。范伟当年若能接受一个副总裁的职位,也许故事就会截然不同,但历史无法假设。或许正如梁宏达所说,一切的分歧,归根结底还是“钱闹的”。
写在最后:富贵若流水,健康才是清泉
正如张家豪在病榻上的感慨:“健康才是第一位啊”。那么对于本山传媒来说,未来最重要的事是什么?是如何摆脱对核心人物的过度依赖,如何在新兴娱乐格局中重新找到定位,如何让这个庞大的江湖,继续焕发生机。这不是赵大牛或者张家豪的九个元宵能解决的,而是整个文化产业必须面临的大转型。
几多辉煌,几多唏嘘。再强大的笑点,也终有一天会黯然落幕;唯有稳扎稳打的传承,才能成为笑声过后的长存回响。